只求老厝改建,能跟天上阿爸說「厝蓋好了」
// Published 2019-08-08 by admin
 |
 |
【第490期】 2019.08.08每週四出刊 |
|
|
 |
 |
只求老厝改建,能跟天上阿爸說「厝蓋好了」
文:林鳳琪 攝:陳之俊
|
根據統計,光台北市,屋齡逾50年的老屋就有2萬4862棟,共9萬3408戶。若以每戶平均2.5人估算,表示有近24萬人,暴露在「居不安」的風險之中,淪為「危老難民」。
|
|
而現階段屋齡介於40年至50年的老屋,近4萬5000棟。意即,未來十年內,50年以上老屋,將以每年增加4500棟、超過1萬戶的速度增加中。
距離台北大稻埕不遠的重慶北路家樂福商圈,60米寬大馬路邊,一棟棟嶄新大樓間,卻有幾棟破舊三樓磚造老屋錯落其中。鐵皮屋頂、裸露鋼筋、斑駁外牆,與緊鄰華廈形成強烈對比。有些因年久失修,明顯無人居住。
但來到其中一棟,卻仍有一位老人家獨居。沿著梯間來到二樓,低矮天花板,幽暗廊道兩邊木板隔間裡,凹陷床版與破敗沙發,訴說著曾是旅社的昔日繁華。林佳賢一生大多在這裡度過。這裡曾住了一大家子人,如今只剩他。他一直希望重建老屋,為何遲遲無法如願?以下是他的自述:
我今年70歲了。這間厝,我從細漢(小時候)住到現在。是一棟60年的老屋,漏水、璧癌、屋樑被蛀蝕……,什麼都有。前幾年,隔壁蓋新大樓時,地基一挖,我這棟的天花板就掉了一大塊,幸好當時沒人在。其實這房子早就不能住人了,大家都搬走了,只剩下我。
…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|
 |
|
|
|
 |
|
 |
危老燃起改建希望 住戶大讚:救了我們家
|
文:林鳳琪、廖君雅 攝:陳之俊
|
大面積都更整合困難重重,近年政府推出《危老條例》,讓小面積建築也能申請改建,給了危老建築的住戶一線希望,北市、新北分別有申請成功案例,他們是怎麼做的?
|
|
商辦大樓林立的台北市南京東路與復興北路一帶,因金融業聚集,向來有台北曼哈頓之稱。但拐個彎,繞進後面巷弄,卻是天堂與地獄之差,一整排近60年屋齡的二層樓磚造老屋、鐵皮屋、私人宮廟,還有路邊隨意堆棄的紙箱、垃圾,很難想像,這裡是首善之都的台北繁華商業區。
北市.南京商圈〉26坪迷你老屋 都更門檻太高 危老條例重燃希望
大面積都更,整合困難重重,但近年政府推出《危老條例》,讓小面積建築也能申請改建,這裡出現了台北市最小面積,才26坪就申請成功的案例,讓這個被遺忘的城市角落,迎來一線曙光。
《遠見》記者側身緩步爬上陡峭階梯,屋主陳勤政端坐狹小老屋內,手握建築設計圖,一臉開心。再一年,他就有新房子住了。
今年64歲的陳勤政,提起過去曾數度申請老屋改建,卻數度受挫的經驗,語調激動了起來。
…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|
 |
|
|
|
 |
都更20年談不攏,鄰居想撐到最後拿最多
|
文:林鳳琪 攝:陳之俊
|
光台北市,50年以上老屋就超過2萬棟,相當於近24萬人暴露在居住危險之中。
|
|
|
來到台北市南京東路鬧區的一個巷弄裡,一眼望去,整個街廓,盡是鐵皮加蓋的低矮平房。這裡白天是熱鬧的市場,入夜,人潮散去,老鼠、蟑螂橫行,彷如兩個不同世界。
陳先生夫妻倆是這裡的居民。曾經,他們盼望過都更成功,盼著有新房子住,但盼著盼著,後面大樓一棟棟都蓋起來了,僅剩他們這一排八戶二層樓的老房子,還孤伶伶的等待改建曙光。為什麼重建之路這麼難呢?夫婦兩人一開始看見記者來訪,充滿敵意與不信任,但話匣子一打開,還是滔滔不絕的分享他們看到的問題。
你到底是誰?問這麼多做什麼?我怎麼知道你真的是記者,不是來搞破壞,分化我們的?
我們這一排房子快60年了,你看隔壁屋頂都長樹了,牆壁裂開、屋頂漏水,而我們這棟也整修好幾次,才勉強能住。
…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|
 |
|
|
|
|
|
|
 |
【遠離塵囂】去都市外透透氣!
|
訂《遠見》雜誌一年12期 贈 OBIEN優活後背包
實用價2,080元
…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|
 |
|
 |
 |
【親子共讀】在成長的路上,我們並肩同行 |
訂《遠見雜誌》6期 +《未來兒童》6期
溫馨價1,880元
…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|
 |
|
|
|
|
|
|
|
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「聯合線上公司」或授權「聯合線上公司」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,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。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,請【聯絡我們】。 |
|